摘要
「旗鼓港灣」是以城市歷史現場實境體驗閱讀作為互動方式,帶領人們回到1935年代的打狗港灣(即今日的高雄港), 全篇共分為「上卷、新濱」與「下卷、旗後」,並分別由「打狗驛前、商店街屋、鐵道濱線」,以及「渡輪港船、旗後市街、旗後山丘」等章節構成, 讓使用者透過實境體驗搭配擴增實境,閱讀打狗港的歷史發展脈絡。
數位轉型技術:AR、Mobile App、SNS Chatbot
「旗鼓港灣」包含【閱。遊卷】的主要體驗功能,以及三個次要附加功能,包含【藏。遊物】、【錄。遊影】、【致。遊信】:
-【閱。遊卷】
「旗鼓港灣」全篇共分為「上卷、新濱」與「下卷、旗後」,並分別由「驛站前、商店街、鐵道線」及「渡港船、旗後町、旗後山」章節構成;
使用者首先由首頁「閱。遊卷」進入,選擇「上卷、新濱」或「下卷、旗後」,再選擇其中想要體驗的章節進行體驗,完成後系統會顯示該章節為「完成閱讀」;
過程中使用者也可以決定想要閱讀體驗的章節,以及章節閱讀的順序。
-【藏。遊物】
使用者在完成某個章節的體驗遊程後,可以獲得與該章節歷史現場主題相關的數位印章或書籤,
並且存於【藏。遊物】的功能當中,以用於體驗過程中擴增實境拍照或製作數位明信片所用。
-【錄。遊影】
在體驗過程當中,使用者可以透過擴增實境AR功能,將體驗閱讀當下的實景拍攝紀錄下來,並且運用存於【藏。遊物】的數位印章或書籤裝飾。
-【致。遊信】
在體驗過程當中,使用者可以透過此數位明信片製作功能,將體驗閱讀當下的感受與歷程以文字紀錄下來,同時也可以運用存於【藏。遊物】的數位印章裝飾數位明信片;
而完成撰寫裝飾的數位明信片,使用者可以下載收藏,也可以透過社群媒體或電子郵件發送給想要傳遞的對象。
使用者可以在全篇兩卷中的起始交通站點、圖書館、在地書店與文化協會等地點,透過掃描QRCode開啟閱讀數位體驗書冊;以下為全篇兩卷的借閱位置:
透過數位體驗書冊中各篇章的引導,使用者可以造訪全篇兩卷中的21個文化歷史場域;以下為各章節及其歷史現場的簡介:
【上卷、新濱】
[1-1] 驛站前:舊打狗驛站前的商業金融街區,設有銀行/旅店/書店等。
(01) 打狗驛(1900) :前身為日治時期的打狗驛、台鐵高雄港站,是高雄最早的火車站/全臺規模最大的貨運車站。
(02) 山形屋書店(壹貳樓)(1920):前身為日治時代高雄首座現代化書局-山形屋 ,販賣書籍文具亦從事出版印刷。
(03) 三和銀行高雄支店(1910):為日本三十四銀行高雄支店、山口銀行、鴻池銀行合併。
(04) 春田館高雄支店(1907):設於貿易商大樓,為高級連鎖大旅館。
[1-2] 商店街:以多個連棟式街屋所構成的商店街區,販售各式商品與服務。
(05) 佐佐木商店高雄支店(1929):源於台南頂南河街,經營材木建材販售、土木建築業務承包。
(06) 一二三亭(1920):高級日料亭,以精緻料理與藝妓表演成為政商交際盛地。
(07) 丸仁合美運輸組(1930):專門處理海陸貨運的運送店。
(08) 明治製菓高雄配給所(1930):專售日本直送之明治株式會社商品,有牛奶餅/巧克力/奶粉/糖果等,主棟一樓為辦公室及商品陳列處,二樓為居住空間,其餘則為倉儲空間。
(09) 協和商店(1922):由創立青果株式會社及協和運輸組的楊天送起造,屋頂女兒牆有日文片假名-ヨ (楊/日音)造型圖案。
(10) 連棟紅磚街屋(鼓元街)(1933):昭和家屋建築風格,二樓起居、一樓租用店面(批發蔬果/雜糧/肥料,從事海陸運輸) 。
[1-3] 鐵道線:自打狗驛向西南連結到魚市場的鐵道,可將漁獲轉運至各地,故又稱漁港線。
(11) 濱線(1905):鐵道部1905年填海造地興建鐵道線路與碼頭棧橋,三井物產會社/南部各製糖會社/米糖移出商等業者亦陸續興建倉庫,從而形成濱線地區,使打狗港貿易額於1907年超越安平港晉升為南部第一大港;1928年濱線末端設立漁港市場,漁獲得以輸往全台,故又稱漁港線。
(12) 高雄魚市株式會社事務所(二代魚市場)(1929):遷至新濱町二丁目10番地(一代在湊町),由州知事興建並開設漁港事務所管理。
【下卷、旗後】
[2-1] 渡港船:以捕魚/接駁/貨運用途的舢舨船連結哈瑪星與旗后,藉搖櫓或雙槳行駛往返。
(13) 鼓山渡輪站(1910):明清時旗后山往返鼓山靠竹筏/舢舨撐渡而常有意外,藉打鼓銘鑼/焚燒紙錢以避災厄;1910 打狗巡航船(株)成立採石油發動機船載渡,1924實施市制後交由市役所公營。
(14) 舢舨船(-):又稱三板/杉板,捕魚/接駁/貨運用途,以搖櫓或雙槳(稱雙槳仔)行駛,近海則加上風帆,適合沿海淺灘,遠洋又稱戎克船。
(15) 旗津碼頭(-):N/A。
[2-2] 旗後町:為高雄最早發祥地,至1920高雄街役場移至鼓山哨船頭,發展重心才逐漸轉移至哈瑪星。
(16) 旗津天后宮(1926):蔡吉六自唐山購入紅磚/石材/木料以建兩殿兩護現今外觀,1948再由蔡文賓及漁民發起整修。
(17) 旗後教會堂(1935):由巴克禮牧師興建,另其亦於1933成立高雄第一所幼稚園-愛兒園。
(18) 旗後海水浴場(1923):由旗後會創設經營,交通接駁於碼頭乘船後抵達,1937年設備有休憩所、茶屋。
[2-3] 旗後山:旗津北端的一座山丘,毗鄰旗後市街,因地勢突出而曾稱旗後島。
(19) 旗後山隧道(1916):為打狗港二期築港工程(12-37),為圓拱狀長99公尺,若自旗後山腳向外港延伸算起則有788公尺。
(20) 打狗港(1908-1945):歷經三期的打狗築港計畫。
(21) 旗後燈塔(1918):西式燈塔為英國技師築於旗後山上(1883/光緒9),後因日治擴建高雄港重修燈塔。
在全篇兩卷分別各有兩個歷史場景,提供使用者運用擴增實境AR媒體將1935的場域部件與現場景象疊合,
其中包含新濱的「驛-驛前廣場、行-商工銀行」以及旗後的「船-舢舨渡船、塔-打狗燈塔」,
透過歷史部件與當代現場的疊合,更能讓使用者瞭解到環境場域的變遷;
以「驛-驛前廣場」為例,1923年4月21日,日本裕仁皇太子的「臺灣行啟」行經高雄時,
在通過打狗驛前奉迎門前拍攝許多照片,即可於透過AR技術,將舊時影像與當前現場疊合,
同時亦運用日治時期的明信片樣板,向使用者呈現歷史事件的相關知識:
書 籤-
在每個章節的最後,使用者可以透過互動翻牌遊戲,測驗在這個章節的歷史知識,並在通過後蒐集到該章節專屬的數位書籤。
印 章- 在每個書卷的最後,使用者可以透過數位新井式廻轉抽籤器組遊戲抽出彩球,蒐集到與彩球對應色彩的書卷專屬數位印章。
在體驗過程當中,使用者可以透過擴增實境AR功能,將體驗閱讀當下的實景拍攝紀錄下來,再運用蒐集到的數位書籤與印章裝飾實景照片,
完成的紀實照片可以下載收藏,亦可以上傳到社群平台和他人分享。
在體驗過程當中,使用者可以透過數位明信片,將體驗閱讀當下的感受與歷程以文字紀錄下來,並運用蒐集到的數位印章裝飾數位明信片,
撰寫好的明信片可以下載收藏,也可以透過社群媒體或電子郵件發送給想要傳遞的對象。
設計師許宏賓、陳士元、傅宇晨
合作設計RoYoKey 路遊憩